喜聞旱獺變身“立地成佛”

2014-01-16 陳安國      】

  地松鼠 命運多舛

  地松鼠亞科(Xerinae)的旱獺(Marmota)又名土撥鼠,藏語稱“哈拉”,蒙語稱“塔爾巴干”,漢人又稱它為“雪豬”、“雪里貓”。雖也歸松鼠科,卻不象樹棲性松鼠小巧玲瓏、活潑可愛,也沒有進“國‘三有’動物”紅名錄受保護的好運。它們是典型的地下穴居種類,體型粗大肥壯,頸粗吻闊,耳小眼細,四肢粗短,利爪堅硬,松尾短扁。因潛藏烈性病菌,又危害牧場,一向被疾控與植保部門列入監(jiān)控、殺滅黑名單。

  壞習性 淪作害獸

  旱獺生活在北半球高山草甸、平地草原及具巖石的曠野。向陽干燥的山坡、谷地和牧草茂盛的草地是旱獺首選棲息場所。它們是晝行性草食動物,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、莖、根及種子為食,也吃些灌木嫩枝及昆蟲。營家族群居生活,洞群占地可達數(shù)十至數(shù)百平方米,有主洞(越冬洞巢)、副洞(夏洞巢)和臨時洞(無窩)。主洞結構復雜,多洞口,巢穴深1.5~3米,甚至4米,洞道可長達10~50米、深2~3米,越冬時堵塞洞口。旱獺冬眠,壽命可達15~20年,與牲畜爭吃牧草,1只成年獺每年活動季可吃50~100千克優(yōu)質牧草。為了筑巢并防止洞口旁藏天敵,還會盡量咬斷拖走洞口周圍的植物,而隨后生長的往往是牲畜不吃的雜草,致草場質量下降;挖洞翻堆大量泥土到地面,形成5~10平方米大土丘,易引起風蝕和水土流失,致草場沙漠化。更嚴重的是,旱獺是鼠疫、野兔熱、森林腦炎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主要保菌動物,屢屢成為牧區(qū)引發(fā)鼠疫的元兇,持續(xù)威脅人畜健康。因此不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“害鼠”,加之殺后可用,長期遭受剝皮、抽油、剔骨、烹肉對待。

  露真形 混身是寶

  人殺旱獺,往往是名除害,實謀利。喜馬拉雅旱獺和灰旱獺皮板結實、毛絨豐厚有光澤,品質甚好;西伯利亞旱獺毛皮類似貂皮。因此它們長期成為牧區(qū)捕獵的重要毛皮獸。旱獺肉可食,細嫩鮮美,能祛寒,可風干保存。而取其體內脂肪裝入它的胃內,掛通風處陰干即成藥材“雪豬油”,外形似鵝蛋,以厚實、色白黃者為佳,有祛風濕、解毒、止癢的功效,主治風濕腫痛、皮膚潰瘍、濕熱瘡毒等。同時還可剔取旱獺的四肢等骨骼,去凈筋肉,懸通風處晾干,則稱“雪豬骨”,有祛風濕作用,治風濕痹痛、筋骨麻木等癥。其他藥用價值還有:頭蓋骨治水腫;膽汁醒酒,治食物中毒,外敷治傷;膽與熊膽相配,敷治骨折,內服補骨;滅菌的旱獺油敷外科創(chuàng)口,可助愈合。旱獺油系優(yōu)質不飽和脂肪酸,既可食用,還可制肥皂或提煉成工業(yè)用高級潤滑油。如此化害為利未免血腥,獺數(shù)量過多時,為控制其危害牧場或傳播病疫,可謂不得不為之;若掠奪性濫殺則是毀寶。

  旱獺繁殖力遠不如其它鼠類,每年僅1胎,每胎通常4、5仔或略多,少有超10仔的。印度為防止其遭過度捕獵,已將該國也有分布的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旱獺列入《國際貿易公約》附錄Ⅲ,限制開發(fā)利用,要求各成員國合作控制其貿易;我國分布該2物種,就同時受該附錄的限制。可見,直接殺戮的血腥利用將會因自然界旱獺數(shù)量衰減和資源保護需要而走到盡頭。

  通人性 變身為佛

  近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韓崇選博文(2007)說:“喜馬拉雅旱獺自古就生活在丹巴雪山下的草原里,是土地神的寵物。莫斯卡(位于四川丹巴縣丹東鄉(xiāng)境內)藏民將旱獺奉為神靈,每天都要拿好吃的東西喂這些小寶貝,使這里的野生旱獺融入了牧民的日常生活之中。莫斯卡旱獺通佛性,見人就立身而起,拱掌相拜,是丹巴大雪山下最可愛的野生動物。在藏民看來,萬物皆有靈,是化身于雪山、森林、河流與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之中的。”文中的相片也實在溫馨:

  這與我腦海里原有的“該殺”印象大不同。原來,人善待旱獺,它也會很可人可心吶!

  美國科學家的成就似乎也表明,旱獺確有靈性、通佛性:美國已成功地把美洲旱獺(Marmota monax)在實驗室飼養(yǎng)、凈化成實驗動物,利用其一些特有的生理性狀作醫(yī)學生物學研究。醫(yī)學上將這種具有人類生理或疾病模擬表現(xiàn)的特定動物實驗對象稱為“動物模型”。

  由于美洲旱獺肝炎病毒與人類乙型肝炎病毒(HBV)相似,美洲旱獺持久感染該病毒會導致原發(fā)性肝細胞癌?;诖?,首先就將它用作研究乙型肝炎和原發(fā)性肝癌的動物模型,效果甚好。

  又由于旱獺對鼠疫等病原體有耐受性,感染后不會死亡,這就成為研究這些烈性病原體在自然界保存機制的稀罕材料;并且它對布氏桿菌屬、類丹毒及腸道寄生蟲均可感染,因而也成為研究和治療這些疾病的實驗模型。

  更奇特的是旱獺還會發(fā)生多種人類罹患的營養(yǎng)性內科疾病,如肥胖、血管病及腫瘤等,這就成了研究這些營養(yǎng)性疾病難得的動物模型。美國正是將其用于體重與能量平衡、食欲與采食量控制、內分泌機能調節(jié)研究,以及心血管性、腦血管性和腫瘤性疾病研究,取得一系列很有啟示性的益生保健數(shù)據。

  此外,旱獺正常生理特性亦能為人奉獻。一因它生長繁育于高原草甸草原,耗氧量極低,已成為高山生理和低耗氧研究的理想動物模型。二因旱獺是典型的冬眠動物,從冬眠旱獺血漿中已分離出一種冬眠誘導物,為揭示動物控制冬眠的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,于是它又一躍成為研究冬眠的動物模型。

  這樣,體長45~70厘米、體重3~7千克碩大的美洲旱獺,一經除去自身攜帶的有害病菌、純化培育,變身為醫(yī)學動物模型,就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替人患病、替人試藥,舍身為人類探尋治病延壽的良策,成了救苦救難、普渡眾生的活菩薩!

  多樣性 蘊藏資源

  那么,我國分布的旱獺呢?我國1984年也從喜馬拉雅旱獺體內分離出類人乙肝病毒(WHV),并建立了東方旱獺丁型肝炎病毒(WDV)感染實驗動物模型。這提示,多種旱獺都有深化利用的潛質,而旱獺如此變身奉獻,比直接殺身的價值要高得多。期盼我國生物學界、醫(yī)學界和實驗動物學界能作進一步探索,使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這些獨特的基因庫資源真正發(fā)揮無可替代的作用!

  旱獺屬已知10余種,分布歐、亞北部和北美;我國有4種,分布西北、西南地區(qū)。今據馬勇等《嚙齒動物分類學與地理分布》(2012),并參考王思博等《新疆嚙齒動物志》(1983),將其特征整理成下2表:

  

 

 a—巢;b—糞道;c—洞口

 長尾旱獺冬夏兼用洞平面圖(仿趙中石1965)

  綜上所述,旱獺變身實驗動物,猶如褐家鼠變身大白鼠,小家鼠變身小白鼠,價值無比,功德無量;由此可悟,各種生物“益”“害”非絕對,科學利用可轉化。試問旱獺是害是益?或許關鍵在人的作為。旱獺既能立地成佛,人類更應放下屠刀。非防疫除害必要時,人類應當善待這些僅北半球才有的高原動物,保護生物多樣性!

  

  

打印】 【關閉
附件下載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