旱地作物高產高效生產模式與配套技術示范課題驗收會議現場
課題負責人向專家組匯報研究工作總結
3月30日,中科院科技支黔項目“旱地作物高產高效生產模式與配套技術示范”課題驗收會在貴陽舉行。貴州省科技廳廳長于杰、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長孫殿義、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以及來自中科院地球化學所、貴州科學院生物所、貴州省化工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。
專家組聽取了該項目課題負責人中科院亞熱帶農業(yè)生態(tài)研究所李文祥研究員的總體匯報,審查了相關技術資料,一致認為該項目課題超額完成了項目任務書規(guī)定的考核指標,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,同意通過驗收。
該項目課題是中科院科技支黔項目一期課題的延續(xù)和拓展,2009年6月正式啟動。經過近2年實施,課題鑒選出適宜貴州省畢節(jié)地區(qū)大方縣推廣應用的優(yōu)良玉米新品種4個、馬鈴薯新品種6個;建立玉米集成配套技術高產示范區(qū)700畝、馬鈴薯集成配套技術高產示范區(qū)800畝,均較當地習慣栽培方法平均產量提高15%,中低產田土提高20%;通過引進新品種、現代農業(yè)高新技術產品、高產栽培技術、高產高效生產模式等成果在畢節(jié)地區(qū)示范推廣應用面積達10.2萬畝,畝均增產糧食65公斤、新增產值190元,累計新增產值1940萬元;項目實施期內舉辦各類培訓班和現場培訓12期,培訓人員總數3600人次,編制了玉米、馬鈴薯等農產品品種的種植規(guī)范規(guī)程,并發(fā)送給當地農戶,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;課題試驗研究、示范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,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。
附件下載: